透視可轉債市場史上最大預案潮
巴菲特是全球最知名的投資大師,他有一句名言:“投資最重要的原則是:第一,不要賠錢;第二,永遠記住第一點。”兼具債券和股票雙重屬性的可轉債非常符合這一投資原則,事實上巴菲特許多經典投資是以可轉債的方式進行的,例如1990年投資吉列,2008年投資高盛。
我國可轉債起步于1997年,真正發展起來則在2006年后,但發行數量和存量規模一直偏小,直到2010年以銀行轉債為代表的大盤轉債發行后,可轉債存量規模才首次突破1500億。囿于可轉債的發行規模和數量,同公司債和企業債相比,可轉債在固定收益投資中屬于比較小眾的投資工具。然而,從歷史收益表現看,可轉債風險收益比卻非常優異。WIND數據顯示,中證可轉債指數從2004年至2017年6月累計回報151%,而同期上證指數、中債財富指數回報分別是110%和61%,與之對應的年化波動率分別是18%,26%和2.5%,可轉債的Sharp 比率遠高于上證綜指。可轉債為何具有這么強的超額回報能力呢?,我們認為背后的根源可以歸結為三個因素:
第一、轉股價下修條款和回售條款很好的化解了正股的下跌風險,是可轉債獲得超額回報的最大根源。回售條款和轉股價下修條款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條款,海外市場往往是時點回售,而下修條款在海外市場比較少見。上市公司發行可轉債,名義上是債務融資,實際可被視為準股權融資,上市公司不樂見轉債回售。轉債融資失敗對上市現金流造成較大沖擊,也有損上市公司形象。因此當正股股價大幅調整,可轉債面臨回售壓力時,發行人一般會主動下修換股價,以避免轉債回售。如此,轉債平價重新回到面值附近。筆者統計已退市105只可轉債,下修轉股價次數高達53次,尤其是在2008年熊市,一半以上的可轉債下修了轉股價。
第二、發行人有積極促進轉股的意愿和行動。絕大多數發行人都傾向于轉債早日轉股,這既是發行人的初衷,同時也為降低負債壓力和財務費用。
第三、估值的提升。2006 年之前轉債估值明顯低估,表現為隱含波動率遠低于歷史波動率。從2007年牛市開始,伴隨著債券基金的成長及市場對轉債價值的認識加深,轉債品種估值水平經歷了提升的過程。
今年以來,再融資政策的調整改變了可轉債的供給生態,可轉債市場出現了歷史上最大的預案潮。今年2月,證監會修訂了上市公司定向增發融資細則,對募資規模、定價機制、間隔時間等多個方面進行了規范和限制。同時,監管層鼓勵發行可轉債、優先股等股債結合產品。一直以來,上市公司再融資的優先選擇都是定向增發,可轉債僅是次優選擇,二者規模也不在同一數量級。然而這一格局隨著再融資政策調整發生了質的變化,已有多家上市公司終止定向增發,轉向發行可轉債。截止目前,擬發行可轉債上市公司超過100家,融資規模接近3000億,筆者預測未來三年可轉債市場規模將大概率突破5000億水平。不過,令筆者最為鼓舞的是,越來越多優秀的上市公司選擇發行可轉債融資。其中部分上市公司已經是行業龍頭,在所屬行業具備非常強的核心競爭力,過去幾年業績表現出很好的成長性,公司管理層和經營戰略也備受市場認可。此外,發行人的行業也更加分散,不乏成長空間較大的移動互聯網、新能源產業和蘋果產業鏈等行業。通過投資優質上市公司發行的可轉債,分享上市公司的成長收益和行業景氣改善,筆者認為這才是可轉債大幅擴容后的核心價值所在。
供給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投資者更加多元化,意味著可轉債的投資模式也正隨之發生變化。過去可轉債的投資中,擇券空間非常有限,可轉債僅僅作為固定收益組合博弈股市上漲的工具。隨著可轉債的大幅擴容,個券估值將大幅分化,債性和股性可轉債的區分度更加顯著,個券預期收益率會出現明顯差異。筆者認為,未來可轉債投資超額收益將主要來自于選券,投資模式也將從傳統beta策略過渡到alpha策略。通過深入分析企業基本面,挑選高質量和具備較強轉股能力的可轉債,是獲取超額收益行之有效的策略,具備選股優勢的資產管理機構則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此外,可轉債是債券和期權的衍生品,伴隨期權市場的發展,通過量化技術發現可轉債錯誤定價和套利機會是潛在的發展方向。
銀行委外資金是當前資管行業的主要增量,其資金成本決定了收益特征上追求絕對回報,而進可攻退可守的可轉債非常契合絕對收益投資的范疇。股票與債券大多數時候存在蹺蹺板效應,將可轉債納入到投資組合,有助于化解資產組合的非系統性風險。供給的擴容有望激活整個市場,可轉債將是固定收益投資中不可忽視的投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