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汽車產業變革及投資
汽車行業正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電動化、智能化趨勢已經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但總覺一鱗半爪,未成系統。筆者嘗試從整個產業鏈的角度去分析汽車行業正在經歷的變化,以及它帶給汽車行業投資的影響。
汽車產業鏈跨度很大,從原材料到零組件,從Tier1到汽車OEM,再到經銷商和直營店,大部分終端產品最終面向普通消費者,因此消費者是所有汽車新技術、新變革、新趨勢的受用方、買單方甚至驅動者。然而,我們關注到消費者對于汽車產品的關注點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這不僅來源于汽車產品本身的變化,也來源于消費者結構的變化。這無疑應該作為整個汽車行業研究的一大抓手。
過去三十年,私家車的評價指標一直停留在“三大件”——底盤、發動機、變速箱。而今,隨著90后逐步成為主力消費人群,00后開始進入汽車消費市場,新消費人群對汽車產品的評價體系正在快速變化,關注“三大件”的越來越少,更看重如外觀、空間、輔助駕駛、屏幕、音質、座椅甚至內外顏色等配置。
傳統汽車動力總成的從業者不愿意看到但是又無法阻擋的兩個趨勢是——第一,燃油車的加速性能被電動車降維打擊;第二,整車動力性能由于電動化系統提升后差異性變小,不再是當前消費者的主要關注方向。
消費行為的改變正在逐步影響車企的決策行為。
車企逐步意識到,隨著電動化趨勢下汽車動力性能的同質化,車企在動力系統上做不了太多的差異化。因此頭部車企已經開始以更加標準化的方式去生產汽車,市場關注的一體化壓鑄、平臺架構、滑板底盤等技術概念,其底層思維無非就是“標準化”三個字。
一體化鑄造標準化了原來上百個零部件的連接方式,平臺架構標準化了底盤幾大模塊的組合布局,滑板底盤甚至標準化了整個下車身。標準化損失了差異性,但是大幅提升了效率,并將帶來巨大的規模效應。未來,一種底盤結構件可能用在300萬個底盤上,一種底盤可能用在500萬輛車上,這種規模化在過去的汽車工業是不可想象的,我們可以預見到整車規模制造的效率將提升一個檔次。
對于投資而言,所有存量市場上的玩家都將面臨“卷”起來的風險,我們需要尋找的企業是能夠放下過去三十年的固有思維,真正擁抱大規模制造降本思維的玩家。我們可以預見到,伴隨汽車制造模塊化、標準化趨勢的發展,標準化制造和降本能力突出的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將具備極強的全球市場競爭能力。
另一方面,車企也在尋找下一個汽車“三大件”——尋找未來汽車附加值、差異化最大的地方。根據目前的消費趨勢,部分年輕客戶在坐進展車的那一刻,就決定要下單了。在動力能力差異性不大的情況下,智能座艙已經成為很多車企的發力點。
計算芯片、顯示技術、語音技術的發展,使得汽車座艙正在成為一個擁有巨大計算能力,圖像渲染能力,語音交互能力的智能空間。
算力方面,海外芯片企業發布了最新一代5nm制程汽車座艙SoC芯片,其AI算力已經達到了30TOPS,遠超現有的手機SoC。顯示方面,汽車屏幕數量超過大部分消費電子終端,并且隨著DLP(Digital Light Processing)、LCOS(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等先進投影技術的不斷成熟,車體上巨大的玻璃覆蓋區域都將成為新的顯示載體。語音技術方面,座艙的封閉環境對于環境降噪有非常強的優勢,能提供更加安靜的使用場景。這樣的智能空間不僅影響了整車的硬件成本構成,其更大的意義是將承載巨大的軟件價值、內容價值和服務價值,我們翹首以待。
新“三大件”的定義千人千面,而新“三大件”的玩家已然虎視眈眈。在投資方面,從產業鏈的發展趨勢和競爭要素出發,座艙電子相對傳統汽車零件的迭代速度更快,響應要求要高,而對車規安全等級的要求相對較低。當我們把視野放到全球、放到整個制造業,我們發現全球領先的半導體企業、消費電子企業、計算機企業、通信企業都已在這塊汽車座艙這個萬億增量市場上布悄然布局。
汽車行業的變革已然開啟,在未來汽車產業升級的每一個明確方向,都會出現很大的投資機會。把握這個孕育近百年的時代脈絡,我們仍將上下求索。
風險提示:文章涉及的觀點和判斷僅代表我們對當前時點的看法,基于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多變性,所涉觀點和判斷后續可能發生調整或變化。本文僅用于溝通交流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